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饮水思源,一场关于椒江水利40年的记忆

发布日期:2019-02-21 10: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今日椒江

椒江,浙江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依江靠海,台风侵扰频繁,防台压力大;椒江作为台州市主城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尤其匮乏;椒江处于灵江水系的下游,既缺水又是治污水的难点县(市、区)。特殊的地理方位,决定了椒江水利事业的独特性。

勒紧裤腰带修标准海塘 千秋伟业造福子孙

翻开《椒江市水利志》有这样一段的记录:“1989年9月15日21时15分,受第23号强台风袭击,椒江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仅数分钟间,洪潮涌起,全线漫过海塘江堤,全长54公里的海塘江堤全被摧毁,死亡50余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

这样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数量,在今天看来是无法想象的。究其原因,除了台风灾害本身破坏性大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经济条件差、气象预警能力低、工程技术落后,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能被动挨打。

“年年防台,年年被冲垮,年年死人,一年时间有一半的精力花在防洪防台上。”这是老水利人对1997年以前防台的记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防浪堤坝都是用沙包和土包堆积而成,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风浪,堤坝就会被冲毁。毁了又修,修了又被冲毁,反反复复。

如果说8923号台风有些遥远的话,那么对于22年前的9711号台风,椒江人的记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1997年8月18日21点30分,台风在温岭石塘正面登陆,中心最大风力12级以上,“风、暴、潮”三碰头,最大风速达到每秒58米。受此影响,椒江大地狂风呼啸,塘坝被冲垮,油罐被吹到十字马路上,低洼地段顷刻间成泽国,大量房屋、猪舍被刮倒,良田、粮库、盐场、工厂被淹,家禽、家具、家电被潮水冲走,全区54公里的海塘江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严重损毁的达39公里。灾难共造成1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75亿元。

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必须修建高标准堤塘,否则悲剧将不断重演。可是要修建高标准海塘资金是最大的困难,当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只有4.01亿元,况且还有多个重点工程正在建设,要办的事实在太多,能用的钱实在太少。然而,海患不除,民无安宁。“勒紧裤带,砸锅卖铁,也要修筑高标准海塘!”区委、区政府明确表示,在高标准海塘没有建成前,不改善办公条件,不增加会议费、接待费,压缩部分基建项目,勒紧裤带,过几年紧日子。

当年10月14日,全区乡(镇)街道负责人会议召开,号召发动全社会力量筹措资金,用3年时间将全区54公里的海塘江堤全部建成50年至100年一遇的高标准海塘,使之成为椒江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

饱受台风困扰的椒江儿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为海塘建设添一“石”。“政府修海塘是为民办好事,虽然我们老了,政府不要求我们捐款,但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们老年人也要出一份力。”在当时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葭沚街道65岁的陈普德老人一人就捐了1080元。建库村村民仅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10多万元的集资任务;全区机关干部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连续捐三年。

为了节省开支,全区发动5万军民奔赴海塘江堤,掀起修复水毁水利工程的高潮。“工地上插满了各村的红旗,到处是肩挑手提堆土方的队伍。我当时扛着一面红旗,往工地上一插,然后大喊,今天要完成多少量,争取早完成、早收工。这命令一下,大家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干。”时任三甲街道海明村村委会主任的刘祖德回忆说,为了保护家园大家都卯足了劲。

2001年4月22日,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在江滨公园落成。历时3年多、投资3.24亿元、总长54公里的高标准海塘正式建成,像一条“钢铁长城”屹立于东海之滨,雄镇万波、保一方安宁。这以后,虽然椒江先后又经历了“云娜”“麦莎”“卡努”等强台风的袭击,但是沿线海塘安然无恙。

椒江高标准海塘建好后,防台防汛工作的重心从堵缺口、抢险转移到加强天气预警、转移危险地带的群众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为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椒江又实施了智慧水务工程,构建更加完备的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和更加智能的防台风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创下了连续13年台风无人员伤亡的纪录。

向海而生围垦换土地

昔日涂滩变创业热土

椒江全域陆地面积28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04平方公里,作为台州市的主城区,土地资源尤其紧张。另一方面,椒江临江面海,有着良好的围垦资源,根据2002年《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记载,椒江可围垦的涂面资源有8.96万亩。

向海而生、围涂筑塘自古以来是椒江儿女生存与发展的法则。椒江的围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弘治(1488-1505)年间,筑成境内最早的海塘丁敬塘(北起海门赤山,南至温岭新河寺前山,长六十余里),从此翻开了500多年椒南平原大围垦的第一页。今天当人们在先人围垦的土地上种庄稼、种水果、养殖、办企业,收获累累的硕果时,无法想象他们在围垦时所经历的困难。

椒江的围垦工程分为人力围涂和机械围涂两个阶段,自明朝到1989年,依赖人力完成筑坝,主要由政府组织,各人民公社发动村,村发动生产队,按照每户人口多少出义务工,每年每名劳动力至少出15工。围垦大都在秋收后春耕前,因为这时候潮汛最小。天寒地冻,天气相当恶劣,但当时干部群众甚至妇女都热情高涨,各村有劳动能力的男女都上前线,全部战斗在冰冷的第一线,留下老人小孩守家门。白天滩涂上黑压压都是人,没有机械全靠肩扛手提,手递手传递泥块。由于时间紧,中饭都在工地上吃,稍微休息一下,马上又接着干。有时早上天没亮走,晚上摸黑回家,来回步行十多里路。在围垦现场,大家都赤脚上阵,许多人12月还穿着单布衫,干得汗流浃背。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围垦的面积都不大,质量也没有保证,时常被潮水冲毁。

从十塘后期工程开始,椒江开始采用机械围涂技术,通过前面的围涂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以泥浆泵代替人工筑堤的综合性围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机械围涂结束了人工挑筑海堤的历史,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并改季节性突击施工为全年施工,有效地推进了围涂进程,提高了工程质量,节省了工程投入。2012年底,历经5年奋斗、投资7.9亿元的十一塘围垦工程全部完工,围垦长度10.5公里,围入土地4万多亩。椒江境内从建国至十一塘围垦工程,共筑七、八、九、十、十一等5条海塘,围进土地6.58万亩,即现在椒南的大片平畴沃壤2/3面积是500多年来不断围垦的成果。

从人拉肩扛的人海大战到机械化的专业围垦,从高滩地围垦向深海造田,史诗般地历经半个多世纪,久久为功。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当年围垦成的6万多亩土地,今天要发展经济就没有那么多可供建设的土地。因此,围垦的成功对社会的后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特定历史阶段椒江人民根据生存与发展作出的现实选择。

由表及里深入治水

还一汪清水造福于民

椒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前些年,经济发展了,水环境变差了。水污染是“成长中的烦恼”,环顾40年椒江的治水工作,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椒江工业工厂少,农业农作物施肥不用化肥,均施农家肥,因此城乡河道水质非常好,河水甚至可以直接喝。当时海门水厂、永宁水厂的水源就是取自于海门河和永宁河。这一时期河道治理主要表现为政府每年组织义务工疏浚河道。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随着外沙岩头化工医药基地的形成,以及椒江成为台州市的主城区后,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进入高潮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所有小区和企业的污水直排河道和大海,境内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变成了黑河、臭河、垃圾河。

90年代末,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1999年11月11日,椒江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台州市椒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以后,椒江污水管网开始集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仍滞后于社会污水产生的速度,截污、治污成为椒江市区水环境整治重中之重。2003年3月14日,椒江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主体工程顺利竣工,日处理污水5万吨,结束了城区生活生产污水全部直排内河的历史。但因截污不彻底,城区河道水质并无明显改善,特别是海门河仍频繁出现黑、臭现象。

从2003年开始椒江实施再截污再分流工程,加快城区截污管线和污水泵站建设,至2009年完成一级截污管网9.3公里,二三级截污管网10公里,城区范围内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2006年,椒江启动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2010年8月15日工程正式投运,使椒江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5万吨。这是浙江省首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中水回用工程,标志着椒江进入了“废水变资源”的时代。2017年12月29日,椒江污水处理三期及提标配套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椒江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7万吨/日,实现椒江南岸污水收集和处理全覆盖。

河道污染根子在岸上表现在水里,椒江的河道保洁工作从清理水葫芦开始。2001年11月,椒江下发《关于印发台州市椒江区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规划及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用5年时间对全区300余公里主要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从这年起,台州市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消灭水葫芦之患”,椒江区成立“清除河道水葫芦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3月,椒江区投入劳力2.2万工,历时16天,共清理河面水葫芦450万平方米、河岸垃圾600余吨,为历年最大规模的一次清理。从此以后,椒江建立常态化的河道保洁队伍。

2011年至2012年,椒江区启动“铁腕治水大会战”行动,通过抓截污建设、疏浚拆违、生态修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联动执法等各项举措抓治水。2011年底,椒江成立史上首个治水专项办公室——水环境整治办。但这一时期治水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利、住建、环保等少数几个部门,并没有形成全领域、全民共同参与的治水氛围。

2013年底,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行动,决心用7年时间来持续治水,实现水质的质变。按照这一决策,椒江区成立了“五水共治”专项办公室,并将“五水共治”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区四套班子领导全部担任河长,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举全区之力治五水。2014年至2017年,椒江完成治水投资54.94 亿元,实施治水项目232项,成功完成3个省、市控断面剿劣销号,2410 处小微水体达标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成功创建“清三河”,夺得“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2018年,椒江治水再出发,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美丽河湖”创建。

从少数几个部门、粗放型的治水到“五水共治”全民总动员,数十年接力治水,椒江正阔步走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

记者手记: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利用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回顾椒江水利事业四十年,这是一部椒江人民团结一心、无私奉献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抗争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向海而生的创业史,是一部壮士断腕、以治水倒逼转型的改革史。

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面对百姓“水更清”的愿景,椒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遗余力地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坚定履行“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郑重承诺。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先人创造的来之不易的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更是为了鞭策后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改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