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湾生态农业观光园效果图
无人机植保见证农业现代化。
大陈黄鱼铜网养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椒江,作为台州市主城区,肩负着折射周边县域的职责,农业亦是如此。椒江,消费市场广阔、社会和集体资本丰厚、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但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仍需进一步规范、农耕文化体验仍需进一步开发……
如何推动城乡有机融合,如何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结合中央、省、市提出的打造绿色农业的要求,根据地域特征,我区提出了打造“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农村、都市型农民”的目标。
2018年以来,我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产品增效、产业振兴、生态改善、农民致富等方面入手,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三季度农林牧增加值6.53亿元,增幅3.9%,增幅居全市第一。
扬长避短,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如今,土地已成为城市的稀缺资源,在假期走向田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放心的果实,已成为都市白领们的共同向往。同时,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存在空缺,而“都市型农业”的提出,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改变这一现象。
“做强都市型农业,首先要夯实基础,把‘饭碗’端牢。”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成功创建5个省级千亩水稻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完成粮食生产播种面积8.96万亩,其中早稻面积实现八连增。深化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等高效生态模式推广应用,椒江鑫旺果业合作社基地被列为浙江省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
在此基础上,我区进一步做强“一条鱼一朵花一个瓜”,形成独树一帜的本地特色产业。
“一条鱼”即大陈黄鱼产业,2018年,我区明确“大陈黄鱼”为农业重点扶持对象,出台了《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办法》,成功举办中国第三届大黄鱼文化节暨第五届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活动。目前,大陈黄鱼特色农业强镇已入选市级创建名录。而在2018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评选中,浙江海味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百姓渔村牌”大陈黄鱼荣获金奖。
“一朵花”即以“梦幻鲜花港”台州湾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我区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在下陈街道开展台州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园区总投资10亿元,占地2571亩,以玫瑰花种植为基础,打造集花卉观光、现代农业、特色民俗、绿色餐饮、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一个瓜”即以甜瓜为主导产业的果蔬种植业。今年,我区引领全市甜瓜产业发展,主导制定市级厚皮甜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甜瓜获省十佳甜瓜首位。同时,我区优选本地高端农产品,统一设计、包装、销售,匠心运营“椒子农心”品牌,现已在甜瓜、杨梅、柑橘等多个农产品使用这一区域公共品牌。
大陈黄鱼
全市甜瓜品鉴会
文化礼堂庆丰收
横河陈村
我区目前共有5个万亩示范基地,包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精品甜瓜生产基地和西兰花、柑橘、杨梅生产基地。据悉,今年我区农产品斩获省农博会金奖3个、省农博会优质奖2个、省森博会金奖1个、省花博会金奖1个、省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1个,农业品牌进一步打响。
优化环境,
致力建设都市型农村
近年来,我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一江两岸一岛”战略框架内,一方面按照城市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另一方面按照景区村庄建设的标准,严格村庄风貌管控,全区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融合发展。
2018年,我区委托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村庄名义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基本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三大革命”,其中,“厕所革命”方面,我区目前已完成农村公厕改造375座。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我区在全市率先实施全区农村生活污水纳管进厂管理,所有整治村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椒南和椒北2个处理厂处理,统一由区排水集团进行运行和管理。目前,我区已完成三年行动计划129个村中的1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剩余2个村也已进入施工收尾阶段。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区从2018年起全区城乡生活垃圾由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同时,我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推行“四分四定”模式,由专人对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回收人员定时定线路对垃圾进行回收清运,网格管理人员及时对农户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分考核,并推行扫码分类换积分制度,鼓励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截至目前,我区已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区行政村全覆盖,其中今年创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56个。
同时,我区积极实施新“千百工程”,启动了十大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其中,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落——下陈街道横河陈村已基本完成创建工作。章安街道回浦村和华景村规划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方面,已基本完成前所街道上徐村创建工作,章安街道谢张村、谢杨村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2018年,我区还启动10个A级景区创建。
此外,我区进一步强化村庄风貌管控,建立带方案、带图纸审批制度,要求做到同一区块房型统一、外景统一。实施“双百一千”计划,建设洪家场浦百里多彩绿道、椒北沿河环山百里乡村绿道建设和千里河岸苗圃基地建设,形成村庄整治的主线,将古村落、精品村、景区串点成线,实现整体整治提升。今年,我区启动了“鲜花入城”行动,在大陈岛、横河陈村等精品村、专业合作社播撒波斯菊、硫华菊种子675公斤,合计13.5万平方米,夏秋之际一片绚丽。还新建珍贵彩色森林2600亩、“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氮磷生态拦截沟渠2条,章安街道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
统筹城乡,积极培育都市型农民
东路村文化礼堂
挡港桥村王维纪念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2018年,我区一方面大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城市化”成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
2018年6月12日上午,我区与北京土人学社、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成立的“椒江区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挂牌,它将成为该区培养和输送“三农”人才的新高地。同时设立大陈岛分院,将积极探索椒江区域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为区域内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智力服务。
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我区继续深化农民培训工作。2018年共培训农民2400余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500余人,就业比例达到85%。并大力扶持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新增有家客栈、伴山民宿、凤尾里、方月阁、海巢、望汐等精品民宿。
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实现社保、医保政策城乡待遇同等,对困难群众采取提高医疗保险筹资财政补助、二次报销、刚性支出费用过高的经济补助等措施,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区共建村(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2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我区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荐改革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全国率先推行“海上动产”“无证通办”,全省首推镇(街道)间“全域通办”“农林审批零跑”改革,在全市率先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省市综合验收。
在培树乡风文明方面,我区着力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今年启动创建33家,累计建成124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农村书屋活动的常态化,制作了活动节目清单,明确每月活动的具体内容。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共送戏下乡110场、送书9000册、电影放映3000场、公益课465节。积极传承和发展送大暑船、山兵高腔、海防文化、商埠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家书、家规、家训等资源,培育省级以上最美家庭12户。
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方面,我区继续深化平安建设,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全面参与、乡村联动、三治融合、全科网格、责任捆绑、源头管事、就地了事”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推行“百名乡贤帮百村”“百名干部包百村”“百名党员先锋贷”等系列活动,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共创建省、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48个。
记者手记: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椒江的村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我曾来到洪家街道挡港桥村、统一村、兆桥村,看到这里的王维纪念馆气势恢宏、村民新居整齐美观、文化礼堂成为风景;
这一年,我曾来到前所街道下岙村、椒江村、前所村,看到这些村庄景色美如画,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串点成线,生活环境令人艳羡;
这一年,我曾来到下陈街道横河陈村和水仓头村,前者给我古色古香的老街韵味,后者让我看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美好生活前景。
这一年,我还去了很多村庄,和这座城市一起感受时间的流逝、农村的发展、村民的幸福。
乡村振兴,舞台广阔。针对我区发展实际,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都市型“三农”。在不断地走访中,我看到这一战略正在椒江落地生根:田园综合体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曾经,农村一度给人留下落后的印象;如今,农村是一座还未开采的矿山,我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不断汲取大自然赠与我们的丰富宝藏,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动能,让更多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新的一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继续: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田园综合体建设……我们要感谢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我们更要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以准确的都市型“三农”定位,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祝椒江的农村越来越美,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数说2018
5个万亩示范基地: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精品甜瓜生产基地和西兰花、柑橘、杨梅生产基地
擦亮农产品名片:农产品斩获省农博会金奖3个、省农博会优质奖2个、省森博会金奖1个、省花博会金奖1个、省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1个
帮助农民就业:共培训农民2400余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500余人,就业比例达到85%
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共创建省、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48个
培树乡风文明:启动创建33家,累计建成124家,共送戏下乡110场、送书9000册、电影放映3000场、公益课465节
夏秋之际一片绚丽:新建珍贵彩色森林2600亩、“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氮磷生态拦截沟渠2条
美丽乡村建设:在大陈岛、横河陈村等精品村、专业合作社播撒波斯菊、硫华菊种子675公斤,合计13.5万平方米
农村“三大革命”:已完成农村公厕改造375座;完成1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区行政村全覆盖
粮食丰收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