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是城市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形象最为鲜明、城市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前所街道地处椒江北岸,与台州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按照《椒江一江两岸综合发展规划》,前所街道着力建设“前所江城”,其中前所中心渔港片区是“前所江城”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块。近期,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我多次深入该片区开展调研,进一步掌握了现状和问题,对下一步开发建设前所中心渔港片区有了新的思考。
一、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基本情况
前所中心渔港片区,东起台州发电厂,西至前所章安界,南濒椒江,北至椒北大街、前中路,共计870余亩。区块内现有工业企业18家,其他单位25家,总用地面积约444亩,建筑面积16.47万平方米。
从产业现状来看,18家工业企业主要涉及水产冷链、船舶修造和机械制造。水产冷链行业共7家,主要是依托该片区沿江优势,集聚了前所所有的水产品加工、冷冻企业,其中兴旺水产为市重点项目安置到本区块;船舶修造企业共6家,除五洲船业外,以小型船舶修造为主;机械制造2家,其中信质电机分厂税收贡献率较高;其余3家为纸箱厂、眼镜厂、制鞋厂。25家非工业单位用地以村集体、行政事业单位和国资公司办公、商业服务、物资堆场等为主,空置率25%左右。
二、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开发势在必行
随着“大湾区”时代的到来,椒江区作为台州湾的中心点,奋力实施“一江两岸”战略,椒江南岸开发建设大幕已开启,北岸开发建设势在必行。实现南北两岸齐头并进、交相呼应,建设浙江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是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景,更是前所人民抢抓机遇跨江融合发展的迫切期望。
前所中心渔港片区现有企业大多数产业级别低,经营运作不理想;临海籍“插花地”国有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疏于管理,危旧且闲置多;沿江行政村集体土地出租给沙场、驾校教练场等,租金收益低,整个片区工业企业近几年的年总产值仅1亿多元。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思路,实施“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有利于置换盘活前所中心渔港片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也有利于促进片区内企业改制、壮大村集体经济。
此外,通过“退二进三”,可以彻底解决前所中心渔港片区“散乱污”企业存在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节能减排等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也契合我街道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东进西拓”发展思路,东进开发沿海工业功能区块,西拓提升集镇及渔港经济区块,加快构建集居住生活、商贸商务、公共服务、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更加适宜居住生活的前所新集镇、椒北新城区。
三、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开发的思路
通过调研,我也清醒地看到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利因素:一是开发走势尚不明确,当下招商引资难度大;二是土地权属复杂,100余亩土地权属临海,加上承租、买卖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今后政策处理带来一定难度;三是片区内现有业主土地置换愿望强烈,征迁安置压力大。但置于“一江两岸”战略背景下,“前所江城”建设定是大有可为,前所中心渔港片区更是重中之重。接下去,按照“一江两岸”六城滚动开发,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前所要站高、谋深、望远,赶早做好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提前谋划片区改造方案。尽快出台前所中心渔港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分类对待、“一企一策”原则,认真研究谋划搬迁方案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会同环保、安监、经信、行政执法等部门提前介入,取缔和淘汰一批“散乱污”,为不久的将来整个片区征迁改造扫除障碍、减轻压力。
(二)提前谋划拆迁企业安置用地。提请区级层面对接临海市,初步商定临海籍土地清退或置换方案。优先保障沿海工业功能区块用地指标,加快区块开发建设进度,先与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企业洽谈,分步实施征地拆迁工作,下好片区开发的“先行棋”,营造椒北开发的浓厚氛围,从而为招商引资工作“加码”。
(三)提前谋划过江隧道实质性启动工作。前所中心渔港片区与椒江老城区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1.4公里,但正处椒江大桥和椒江二桥的中心点,相距两座大桥收费站约4公里,到椒江城区的距离均有10多公里,离主城区最近的前所中心渔港片区反倒成了交通末端。规划中的椒江过江隧道实质性启动建设,将会真正打破椒北同城瓶颈,补足前所中心渔港片区交通短板,助推该片区开发建设及整个椒北的发展驶上“快车道”。